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Rock Art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

 
 
 

日志

 
 
关于我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始建于1992年,创始人为我国著名岩画专家陈兆复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是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的会员组织之一,主要从事中国境内岩画资料搜集整理及学术研究工作,也密切关注世界岩画研究事业的最新动态。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现任主任张亚莎教授是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的中国代表,国际史前及原史科学协会会员。同时,也是《岩画研究》(澳大利亚)、《文学和艺术研究期刊》(美国)等国际学术期刊的评审人。张亚莎教授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艺术史、藏族艺术和岩画。目前,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每年招收3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

[转]甘肃岩画 正在消失的古代印记 (请转发呼吁保护)  

2016-02-19 10:25:4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来源: 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中国甘肃网2015年11月28日讯 一段历史总有印记,而这些印记本身就充满神秘和疑惑。近年来,甘肃河西地区以及白银市境内发现的大量岩画使得这些神秘和疑惑被逐一解开。其实,岩画就是古人刻绘在岩石上的图画或符号,积淀着古人的美学观念,也是古人社会生活,心态活动,审美意识,活动业绩的真实写照。和越来越多的其他省份的岩画被发现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省考古界对甘肃岩画的系统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始。

  探寻
  甘肃岩画 再现古代游牧生活

  岩画是古代游牧人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厚礼,它以绘画的语言讲述了原始人的生存状态,记录了游牧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社会经济、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以及他们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它既表现了创造者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了人类内在的精神奥秘。

 [转]甘肃岩画 正在消失的古代印记 (请转发呼吁保护) -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每天上班进办公室前,令平总会到收发室看看有没有关于成立“甘肃岩画研究会”的批复,身为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的他,希望能建立这样一个较高规格的专业研究机构,最好能够把伏羲文化、黄帝文化、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彩陶文化和岩画文化结合起来,以便于系统、协作地研究甘肃史前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华夏文明的探源起到有力的支撑。

  令平显然是一个对岩画考古和研究怀有狂热情感的人。今年5月,当有人告诉他景泰县红水镇松林村发现了岩画时,令平立刻开车奔向松林村。

  “汽车出了景泰县城,一路向北,穿过相邻的古浪县一大段路后,朝南拐进了一条土路。再走无路,汽车只能在干涸的河床上颠簸着向前移动,直到再也无法行进,我们只好下车徒步走向目的地。”令平说起当时的情景无不激动。“这处岩画只有三幅,其中两幅被人重新敲凿过,已经改变了原始的面貌。当地的一些放羊人,总以为这些图画已经和岩石成为一色,难以识别,就找来石头或铁器在原画上敲凿,使得远距离能够看见。结果是好心做了坏事。”这种在岩画上“描红”的现象,令平碰到过许多。他为此惋惜、心疼,却一直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制止。

  令平说,他当时的这次探寻活动,在黄昏时分结束。因为收获不大,有点落寞,和四个月以前他们在景泰正路乡彭家峡的探寻相比,这次行动没有溢于言表的欣喜和掩饰不住的激动,虽然,那是一次路途更为坎坷艰难的寻找。

  最初,令平对岩画感到好奇、神秘,进而开始了对岩画的研究。他说,岩画是古代游牧人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厚礼,它以绘画的语言讲述了原始人的生存状态,记录了游牧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社会经济、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以及他们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它既表现了创造者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反映了人类内在的精神奥秘。

  令平一直认为,甘肃岩画的发现,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局部支持了有学者认为:我国西北东部到西南存在一条“月牙形文化传播带”的学术设想。

  考证
  岩画印迹 见证古代迁徙脉络

  远古时代的其他一些民族迁徙,基本上也是两条线。一条线是沿着东面的海边,沿海地区向南,这是一条路线。再一条就是陕甘之间一直到四川的这条路线,大量的地下发掘都反映出这一点。

  令平说,关于古岩画与现代岩画的区分,时间并不是惟一的判断,因为一些地区、一些民族可能进入文明社会的时代较晚,所以这些民族的岩画创作时间相对也较晚,可能只有千年左右,对于这样的一些岩画,还是可以认定为古岩画。

  拿景泰彭家峡的岩画来说,这里发现的岩画大部分是动物,其中有一幅画面较大、图像奇特,尽管边缘已经被损坏,但仍旧十分引人注目。
[转]甘肃岩画 正在消失的古代印记 (请转发呼吁保护) -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边缘上的岩画已经被人为损坏了,可是,这幅岩画画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画?它敲凿于那个年代?这一连串疑问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迄今为止,国际上也没有一种科学方法断定岩画确切的创作年代,只能依靠考古学、比较学的传统方法进行比较判断。可是,这幅岩画究竟画的是什么呢?

  “我感觉它反映的是一个抽象的图腾图案。为啥这样解释呢?它这个里面有圆心,形成一种浪花的感觉。这个地方正好处于沙河边缘上,而在拉牌那个地方有一眼泉水,现在还流着水,结了很多的冰。证明过去在那个年代里面,这地方是水草比较茂盛的地带,这有一条河流。在这块岩石的左上角,有一幅男女交媾图,这幅岩画表现了人的本能,也反映了远古人民渴望繁衍生殖、增强对抗自然力量的原始崇拜。岩画前面是开阔的河道,太阳只要出来每天都能照耀到这里。矗立在河岸上的岩画,似乎渗透着超验的宗教观念,极有可能就是远古的一个祭祀场地,这些现代人难以理解的岩画,或许就是祭祀场景的某种特殊符号。现在发生的某些据说十分灵验的事情,似乎也在为这种认识提供着支持。”令平一行人经过对附近地域的考证,终于证实他最初的判断,这些岩画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

  事实上,从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宁夏的贺兰山岩画直到甘肃省的景泰岩画,的确是一条从中国西北向西南弧线走向的岩画带。在这一传播带上岩画的绘制时间、创作风格、岩画内容、动物造型都极其相似、差异甚小。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逵夫介绍,远古时代的其他一些民族迁徙,基本上也是两条线。一条线是沿着东面的海边,沿海地区向南,这是一条路线。再一条就是陕甘之间一直到四川的这条路线,大量的地下发掘都反映出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在肃北祁连山岩刻中发现的大象图像,不仅为甘肃地区岩画年代的上限提供了一个线索,也对研究河西走廊气候的变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尽管如此,岩画却面临着“生存”危机。

  现状
  岩画处境 令人堪忧

  令平说,甘肃的岩画分布有明显从四川传入的迹象,即从四川进入甘肃南部,一路从陇南(文县、礼县岩画点)进入天水(有著名的大地湾文化遗址),另一路从甘南(玛曲县岩画点)向北,经临洮县(有辉煌一时的马家窑文化),过兰州继续向北到达甘肃白银地区,形成了靖远岩画和景泰岩画,从这里又分两路,一路向西,沿河西走廊,经过金昌市的永昌县(永昌岩画),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榆木山岩画,翻过祁连山则到了青海省祁连县),继续向西,到达酒泉(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岩画和安西县岩画),嘉峪关(黑山崖画)、玉门市(石墩子梁岩画 ),进入新疆;一路沿黄河、贺兰山向北,形成宁夏境内诸多岩画点。

  “但遗憾的是目前甘肃还没有专业的高层次岩画研究团队,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岩画保护也做得不好,一些地方的岩画已经遭到破坏,这是令人很痛心的事”令平说。

  “受风吹雨蚀和人为破坏影响,地处古丝绸之路沿线的甘肃吴家川千年岩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亟待加强保护。”令平说,从最初发现到现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这里的岩画已经面目全非,原来清晰的图案已经变得十分模糊,一些好事者甚至在岩画的周围,刻画上了他们不伦不类的“作品”。

  让令平更为痛心的是,在距嘉峪关市约20公里处一名为黑山峡的崖壁上,分布着自战国至明代时期的“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5处,共计150多幅,1981年,这些岩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这些宝贝长期以来屡遭人为破坏,一些画面或脱落或被盗割。除了人为破坏外,由于刮风以及二氧化硫对岩画表面的侵蚀,导致岩画逐渐模糊,自然因素对岩画构成了严重威胁。但由于受技术和资金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很难找到有效的保护方法。

  受风吹雨蚀和人为破坏影响,地处古丝绸之路沿线的甘肃吴家川千年岩画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亟待加强保护。

  期待
  岩画盛会 甘肃发声

  在岩画的保护与发展方面,甘肃可以说还是个空白。

  令平的另一个身份是银川世界岩画馆特约馆员。今年6月26日至30日,第三届国际贺兰山岩画学术研讨会在与景泰县相邻的宁夏北方民族大学举行,国内岩画界泰斗盖山林、陈兆复等专家学者云集一堂,全国近十家岩画联盟单位代表出席大会并对各自的岩画保护发展情况介绍推介。但令平遗憾的是,面对目前国内最权威、规格最高的岩画界盛会,甘肃岩画的声音相对太弱!

  我省考古界对甘肃岩画的系统研究几乎还没有开始。“目前,对岩画的研究在许多地方已经得到极高的重视,像宁夏银川专门成立了一个正处级的贺兰山岩画管理处,每年举办一届艺术节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建设了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银川世界岩画馆’,使银川成为中国岩画研究的中心;河南新郑市也成立了研究机构。其他如内蒙古、江苏、广东、广西都有专门的保护与研究机构。”

  从银川回来后,令平就与其他岩画考古人员一起协商,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成立“甘肃岩画研究中心”的申请,但至今未得到回复。赵逵夫也是这次申请的发起者之一,他说在岩画的保护与发展方面,甘肃可以说还是个空白,面对逐渐破坏并消失的岩画,他也有着和令一样的痛心。赵逵夫说:“岩画是先民们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我们有必要、有理由、有责任保护好它、利用好它。”
  评论这张
 
阅读(17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