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Rock Art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

 
 
 

日志

 
 
关于我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始建于1992年,创始人为我国著名岩画专家陈兆复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是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的会员组织之一,主要从事中国境内岩画资料搜集整理及学术研究工作,也密切关注世界岩画研究事业的最新动态。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现任主任张亚莎教授是国际岩画组织联合会的中国代表,国际史前及原史科学协会会员。同时,也是《岩画研究》(澳大利亚)、《文学和艺术研究期刊》(美国)等国际学术期刊的评审人。张亚莎教授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艺术史、藏族艺术和岩画。目前,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每年招收3名硕士研究生和1—2名博士研究生

【转载】北方岩画田野纪行(抢先版,原载《岩画学刊》第一辑)  

2012-01-20 14:42:55|  分类: 田野调查/Fieldw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北方岩画田野纪行——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北方岩画考察队内蒙古岩画考察

朱利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

摘要:中央民族大学北方岩画考察队于2011年8月在内蒙古赤峰进行岩画的田野调查,通过对重点地区岩画点的考察,博物馆参观,并与地方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研讨,收获颇丰,对于北方岩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岩画,赤峰,田野调查,研讨,中央民族大学

2011年8月2日至12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教授带领博士、硕士研究生组成北方岩画考察队,利用暑期对内蒙古赤峰地区进行了一次岩画考察活动。考察队由博士研究生朱利峰担任队长,队员有博士研究生黄亚琪和孙晓勇,硕士研究生王飞虎、阮晋逸、李东风、杨赛、马云飞和戴玥,并有一名随队记者兼联络员荆琰清,一行共计11人。

野外的岩画考察,远不像同样8月来内蒙古旅游的游客们想象的那么清凉、惬意,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似乎也与我们无关。如今,赤峰地区能够完好保存下来的岩画遗迹,多隐藏在人迹罕至的群山之中,或者是难以攀登的山崖之上。在历时十天的田野调查中,考察队冒着烈日炎炎,先后踏访了赤峰市的红山文化遗址,翁牛特旗的白庙子和大黑山岩画遗址,克什克腾旗的白岔河流域岩画遗址(当地考古界誉为史前“百里画廊”),赤峰市松山区的阴河流域岩画遗址和三座店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等多处岩画点和文化遗存;参观了赤峰市博物馆、翁牛特旗博物馆、克什克腾旗博物馆和宁城草原青铜艺术博物馆;并在紧张的调查间隙与赤峰学院的两个分院(历史文化学院与美术学院)、翁牛特旗的文化系统(文体局、博物馆、旅游局、旗政府办公室)开展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可以说,马不停蹄、紧锣密鼓的行程和如此高密度的参观调查,使所有的考察队员都疲惫不堪。唯有在烈日下偶尔经过的一片绿荫,一湾河滩,意外发现的一头毛驴,一只松鼠,以及为寻找住宿地点而误打误撞闯进的林场草原,才使大家紧张疲累的身心得到暂时的放松和解脱。

1 岩画田野调查

1.1 与赤峰岩画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对于大多数的考察队成员来说,于20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被陆续发现并引起学界重视的赤峰岩画只是书本资料中的印象,我们都知道赤峰岩画以人面和动物为主,其中对双目和鹿纹的刻画最具特点,然而真面目还一直未曾亲眼见过。第一次的近距离观察和触摸赤峰岩画,是8月3日上午在赤峰学院的岩画陈列室中。据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任爱君院长介绍,由于十五期间内蒙古修建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致使阴河流域的岩画遗存大多隐没于水面以下。出于抢救性保护的需要,市博物馆和赤峰学院挑选了一些容易搬运的小块岩画保存起来,博物馆保存的岩画大多存放在库房之中,仅有两幅人面像在展厅陈列;赤峰学院保存的几块岩画虽然画幅较小,但是刻纹较深,图像完整,在喷过水之后更加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陈列室还有大量阴河流域岩画的临摹图,看着这些活灵活现的图形,更唤起了我们早日在田野里见到这些岩画的激情。

1.2 岩画保护的新形式



北方岩画田野纪行 - rockarttribe -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图1 在赤峰水上公园做拓片


        8月4日一早,我们按照赤峰学院美术学院段岩涛院长的指引,到位于松山区的水上公园寻找“岩画园”。据说,这个岩画园收藏了一些从水库淹没区抢救出来的岩画。大家都以为很难找到,没想到水上公园是一个很小的开放式公园,下车后从入口往里走大约50米,正对着我们的就是岩画园,两块刻石镶嵌在一个花岗岩台基之上。刻石均不大,密布着十几个图像,非常清晰,刻法为磨刻。右侧一块约有半个立方,左侧一块略小,画面内容均为人面像。台基上正面刻有这两幅岩画的来历,背面则是赞助公司的广告。刻石旁边陈列着几组石质桌椅,一些中老年市民围坐下棋、谈天。本来抱着很大的希望能多看到几幅岩画,却未能如愿。然而对于岩画在公园中陈列的这一种新的保护和传播形式,我们初次有了感官的认识(图1)。

1.3 走进田野

带着些许失望,我们前往翁牛特旗与早就联络好的吴甲才老师见面。中午一点从长途车站出发,大约一个多小时到达翁牛特旗的政府所在地乌丹镇。吴老师早已帮我们租下了一辆依维柯轿车,简单安顿之后,没来得及休息,就直奔翁牛特旗最著名的岩画点——白庙子岩画遗址。白庙子距离乌丹三四十公里,周围地势平缓,低矮的草坡连绵起伏,花草并不繁茂,沙土与植被参半。车停在路边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有任何的标记和指示。在吴老师的带领下,向草甸深处行走了一公里左右,草地上裸露出来的几个大石块上我们看到了三处独立的人面岩画。其中有一幅四十公分见方的人面像磨刻在凹凸不平的石面上,双目和鼻子的刻画极其突出,线条粗壮有力,刻纹既宽且深,宽度均匀。在后来看到的所有人面像中,这幅图像都是单体人面中线条最粗、刻痕最深的一幅。下午强烈的阳光斜射在石面之上,深深的刻纹阴影使人面像的轮廓清晰地呈现出来,隐约带有凝重的宗教气氛。



北方岩画田野纪行 - rockarttribe -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图2 翁牛特旗白庙子巨薯石岩画点合影
        真正让我们震惊的,是亲眼看到了传说中的巨薯石(图2)。巨薯石因形似一块巨大的红薯而得名。石块四周被一圈铁栅栏维护起来,立了一块石碑,看时间2010年才刚刚作为文物保护区。首先看到的是巨石顶面的几个凹穴,凹穴直径大约3-5厘米左右不等,排列很像是北斗七星的构图。接下来逐渐看到侧面刻画的更多人面像。吴老师告诉我们,真正好的图像还在沙子下面。东风、戴玥他们几个小伙子把巨薯石下面的细沙拨开一点,果然发现有一个非常大的人面像显露出来,于是更加奋力地刨沙子,试图找到吴老师说的更下面的那幅精美的凤眼人面像。不过最终因为天色渐暗,角度也太过内凹,无法看清,只好放弃继续深挖。在重新将巨石上的主要图形掩埋之后,趁着夜幕降临之前赶回了乌丹。返程的闲聊中,才知道在地势比较平缓的地区保护岩画非常不易,经常有岩画被盗的现象,所以路边才没有任何的标记,全凭考古人员的记忆寻找。而最精美的图形埋藏在沙堆之中,固然是因为真的有风沙掩埋,也有很多是考古工作者刻意为之,以免引起不法偷盗者的注意,造成不必要的文物流失。这也是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地区进行岩画遗产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

第二天早餐时,吴老师强调要多喝奶茶,看他一碗接一碗地劝,我们也都多喝了几碗。饭后驱车一个多小时,到了大黑山的入口处,已经没有道路,开始徒步行进。一路上先是缓坡的草甸,路过了几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大家都跟着吴老师兴奋地捡拾陶片、碎玛瑙和石器,不过收获不大。倒是回来的路上,吴老师和东风各拾到一块非常完整的石器,打制痕迹明显,保存很完好。我们一路走了两个多小时,12人的队伍渐渐拉开了一公里的差距。最后翻过一个较高的山头,才终于找到了大黑山的一处岩画点。这处岩画面积不大,只是一块50厘米高、80厘米宽见方的石块上比较密集地錾刻了几十个人形符号。另外两块小刻石上仅有1-2幅人形符号。这次在烈日下汗流浃背地连续行走了足足四个小时,十几公里,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田野工作的艰辛,也体悟到吴老师一再让我们多喝奶茶的良苦用心。



北方岩画田野纪行 - rockarttribe -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图3 克什克腾旗白岔河广义岩画
        接下来考察的白岔河流域岩画,是我们此行最为重要的安排。8月7日上午,我们在经棚镇接上了克什克腾旗博物馆的韩立新馆长,由他带领我们前往白岔河的百里画廊。据韩馆长介绍,白岔河流域的岩画主要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还时有新的发现。于1982年和2006年趁着全国文物普查之机分别做过两次大规模普查,统计出岩画遗存约47处,近年来有个别岩画丢失和乱刻乱画的现象。白岔河岩画的主要题材以动物为主,鹿纹最为精美。我们从白岔河中游的万合永镇广义村进入,往下游方向进发。先后考察了4个村庄岩画点的多幅图像,包括广义岩画点的射猎图(图3)和野猪图2幅,山前岩画点的人面像、三鹿图和文字符号图各1幅,猪场村的人面像、虎纹、鹿纹岩画,二地岩画点的鹿、四驼、马、太阳、人面、人像和连体马等多幅,阁老营子岩画点的星象图、人面像和群鹿等。丰富的题材,精湛的艺术手法让我们叹为观止。其中,在二地岩画点下方我们意外地首次发现了一幅双头同体动物岩画,为当地岩画资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阁老营子的一处大型岩画点,是2007年暴雨冲刷后新发现的一块石壁,群鹿奔跑的场面,与广义岩画点射猎图的精美程度不相上下。

返回赤峰市之后,联络到松山区文管所的高云库所长,他爽快地答应带我们去看看阴河流域的岩画。在与高所长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阴河流域的岩画主要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1992年赤峰学院和2006年文管所分别做过两次比较大规模的普查工作。抢救性发掘岩画45组,计100余幅图像,有的在发掘过程中就已经破碎,市博物馆仅收藏3幅,其余的堆在松山区文管所的库房中。阴河流域岩画以人面像为主,双目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元素符号。由于修建水库,阴河流域可以看到的岩画已经不多,高所长带我们考察了位于初头朗镇三座店石城遗址下方的一处人面岩画和一处较大的凹穴;在池家营子村北一公里处池营子山城东的一处岩画点,岩画题材包括有旋目、人面和动物等;再往上游的孤山子村小孤山岩画点,在石城的下方有一幅方脸大耳的人面岩画,造型独特(图4)。这几处岩画点的人面岩画具有共同的方位特性,即都是处在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的下方出现。返回松山区,高所长又带我们到石博园看了最后一处岩画,也是在阴河流域抢救回来的一块人面像巨石。该石置于石博园入口30米内正中,有如屏障临湖而立。石面上刻画了大大小小数十幅人面,面部形态与前所见有所不同,多为眼梢挑起的蝶形目和凤目,装饰性极强。



北方岩画田野纪行 - rockarttribe -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图5 探访红山岩画


        8月10日,就在返程的前一天,我们在多方打听之下终于找到了吴甲才老师提到的红山岩画点。从红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西门沿着陡峭的石壁攀援而上,一幅极具代表性的人面岩画隐约浮现在山顶部一片相对平整的石壁上(图5)。画面以对称的旋目组合为主要图形,双目下面装饰两道人字形线条,与三座店石城的人面像如出一辙,表现出红山岩画与阴河岩画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红山人面岩画旁边的下方石面上,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五个凹穴,孔径3-5厘米左右,与翁牛特旗巨薯石上面的凹穴相似。

十天的田野考察,我们从最初仅见少许岩画的失望到大范围发现精美岩画的喜悦,在审视岩画的过程中体验了原始与现代的时空穿越,为每一个考察队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记忆。

2 博物馆参观

考察途中,我们先后参观了赤峰地区的四个博物馆。

8月3日下午与赤峰学院研讨结束后参观了赤峰市博物馆。新建成的市博物馆位于赤峰新城区主干道锦山路与富河街交汇点西侧,南向毗邻沿河广场,东侧面对锡伯河,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博物馆突出历史文化,打造精品文物展览,从赤峰的历史长河中撷取了四个精彩时段,包括:“日出红山”展厅,展示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古韵青铜”展厅,展示以夏家店上、下层文化为代表的北方草原青铜文化;“契丹王朝”展厅,系统阐释赤峰地区的契丹文化;“黄金长河”展厅,展示赤峰地区金、元至清代的文物及民族风情。几大展区再现了赤峰历史的辉煌。

8月5日下午与翁牛特旗研讨结束后,由于翁牛特旗博物馆的新馆正在建设之中,在旗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位于文体局的临时文物陈列馆。馆里收藏文物1500余件,我们有幸看到了与国家博物馆所藏“红山玉龙”齐名的“C形玉龙”真品。张亚莎教授挥笔为博物馆题词,写下:“翁牛特岩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8月7日上午,克什克腾旗博物馆的韩立新馆长带我们参观了他所负责的历史文物展厅,展品主要为该旗的出土文物和古生物化石标本,包括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器物,早期青铜器文化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及辽、金、元、明、清文物。馆藏文物以辽、金、元文物为特色,特别是白岔河流域岩画的知识介绍非常详尽,使我们受益匪浅。

8月10日上午,考察队几经周转前往位于赤峰南部的宁城县天义镇,参观草原青铜博物馆。在展厅内看到了稀有的铜鼎、铜樽、铜盘等近300件国家一、二级保护文物,还有包括辽瓷、化石、石器等近千件文物。据了解,展出的青铜器文物多数都属于古代北方山戎、东胡等少数民族用于生产生活和战争的工具,因此被称做草原青铜器,这些展出的文物是从2万多件文物中精选出来的国宝重器,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就达到48件,其中阴阳剑、六连豆等文物在国内十分罕见。

3 研讨交流



北方岩画田野纪行 - rockarttribe -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

图6 张亚莎教授在研讨会上作报告


        本次考察期间的两次学术研讨会,是考察队与地方岩画研究者学术碰撞的关键过程。早在5月考察队的动员会上,张亚莎教授就安排团队所有队员开始做赤峰岩画研讨会的学术准备,大家也都认真地就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8月3日和8月5日的下午,研讨会在赤峰学院的历史文化学院与翁牛特旗的卫生学校分别举行了两场。会上,张亚莎教授以“中国岩画研究史回顾”和“赤峰岩画在中国岩画乃至世界岩画格局中的地位与意义”(图6)为题,博士研究生黄亚琪以“原始人的一种交流方法——岩画语言符号学的研究”为题,硕士研究生生戴玥以“苏北与豫中地区凹穴岩画的关系”为题,马云飞以“巨石、岩画与萨满信仰”为题,阮晋逸以“赤峰地区人面岩画年代初探”为题,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另一方面,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的任爱君院长与美术学院的段岩涛院长则把1991-1992年左右赤峰阴河流域的岩画调查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内蒙古岩画保护与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吴甲才先生以“红山岩画”为题,对红山文化区域内的岩画遗存特别是翁牛特旗的几处典型岩画点做了介绍,阐述了许多他个人的研究观点。翁牛特旗的斯琴巴图旗长与旗文体局王立柱局长、旗旅游局李磊局长、旗博物馆庞昊馆长、旗政府办的郝斯巴雅尔主任都在研讨会后发表了意见,高度评价了研讨会的学术意义,并表示考察队与地方文化团体的研讨交流对于赤峰地区岩画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随后,赤峰学院网站与翁牛特旗电视台均给予了详细的跟踪报道,在当地文化界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影响。

4 收获

本次考察调研最重要的收获是通过对赤峰岩画与西辽河诸考古文化的对比研究,发现多重文化交叉现象,尤其是岩画图像符号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等诸多考古文化之间存在的相似性的发现,将会以赤峰岩画考古学断代问题为契机,从而实现岩画考古断代研究的突破;另外,由于赤峰岩画位于北方系统岩画与东部系统岩画的交叉点,世界环太平洋岩画重要的转折点上,赤峰岩画的深入研究将对中国岩画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小结

本次对内蒙古赤峰地区岩画的实地考察,是岩画研究中心师生一次非常难得的岩画田野调查,更是一次融人类学、考古学及艺术史学多角度展开的综合性的调研活动,师生们通过实地考察,更清楚地认识了独具特色的赤峰岩画;取得大量珍贵的一手岩画资料。团队尤其注重对岩画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当地特有的生态经济环境以及古代民族聚落演变等多重人文背景资料的搜集;这些活动都为今后赤峰乃至北方岩画研究的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团队在与地方学术团体的交流碰撞中,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对日后地方岩画普查及保护工作,尤其是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对岩画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形成了一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赤峰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赤峰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2]翁牛特旗志编纂委员会,翁牛特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央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张亚莎教授一行来我院访问交流,赤峰学院学报,2011(8)

[4]孙继民,克什克腾旗岩画述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1)

  评论这张
 
阅读(45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